读书要借助光才能完成,倘若只是在白天读书并不算什么,要是在晚上读书,就算是挑灯夜读了。

灯光与读书

灯光与读书

古代读书人非常用功,要夜以继日地读书,而且还要“头悬梁,锥刺股。”他们大多背负着家族的希望,要读书考取功名,而不能只是死读书。古人比较节俭,尤其是书生,要借助夜里的光读书。有借助月光读书的,有借助白雪读书的,有凿壁偷光的,还有借助萤火虫的光读书的,都算是崇尚节俭、刻苦读书的典范。最典型的就是点着油灯读书,点着蜡烛读书。倘若读书没有进展,书生们就会白点灯,白费灯油和蜡烛。

灯光算是书生们喜欢的,却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,不能彻夜点灯苦读。倘若天天点灯苦读,只是灯油耗费的钱就不是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的。于是,才有了凿壁偷光,有了囊萤映雪。孔子说:“君子固穷”。书生们大多比较“穷”,不但没多少钱财,而且处境比较窘困,甚至要借书来读,借光读书。只是凭借白天的光亮读书并不能有太多的进展,毕竟夜晚的光阴比较多,需要利用起来,才能获得更多的读书时间。到了夜里,权贵家里“高烧红烛点银灯”,窘困书生家里点着如豆的油灯,甚至要借着月光读书。当然,读书的效果和经济条件无关。不能说点银灯的书生读书一定会比借月光读书的书生效果好,也不能说借着月光读书的书生就一定很用功。

灯光与读书

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,和外在的条件关系不大,但要满足基本的光照条件,才可以看书。倘若穷书生怀有报国之志,要发奋读书,挑灯夜读,却没有钱买灯油和蜡烛,只是在黑黢黢的夜里摸索,怎么能够读书呢?白天读书时间有限,而别的书生大多都能在夜里挑灯夜读,岂不是比这个发愤图强的书生要好得多?晋平公问师旷:“吾年七十欲学,恐已暮矣!”师旷说:“何不炳烛乎?”意思是,何不夜里挑灯读书?白天的光阴有限,夜里的光阴用起来,即便只是用半夜的光阴,就等于多了半天的读书时间,一定会突飞猛进。年纪大不要紧,要抓住半夜的光阴读书,就能学有所成。晋平公身为一国之君,肯定不缺灯油和蜡烛,只要假以时日,利用半夜的光阴读书,就一定会获得好的发展。正如师旷所说:“臣闻之:‘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’炳烛之明,熟与昧行乎?”意思是年少的时候好学,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;壮年的时候好学,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;年老的时候好学,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。点燃火烛照明,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?

灯光与读书

灯光与读书

灯光与读书

展开全文

灯光与读书

点燃灯火,总是要耗费一些钱财的,可是权贵们不怕耗费,却并不读书。很多权贵点燃灯火只是为了照亮宅院和道路,或者为了酒席宴上看到更多的美人和歌舞。书生们考不中,就是穷书生,甚至穷得没钱买灯油和蜡烛,而一旦考中,就会抛弃书本,不会挑灯夜读了。他们成了官员,要享受荣华富贵,哪里有时间夜里读书呢?当然,也有一些有抱负的官员夜里读书,却从来不会担心灯油和蜡烛的耗费问题了。

灯光与读书

古代书生读书非常辛苦,白天读了夜里读,而且还要倒背如流。他们下的功夫不是现在的学生能够比拟的,可是,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好了,夜里有灯光照明,即便彻夜读书也不用担心灯油和蜡烛的耗费问题了。家家都有荧光灯,而且比较省眼,却并没有被用来读书。很多学生只是在灯光下看电脑,玩手机,即便读书,也只是读课本,做题,却不会读几本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课外书。如此一来,灯光就被白白耗费了。虽然读书本身不具备太多的功利属性,但读书需要简单的物质条件,具备这样的条件才可以读书。读书需要光照,需要安静的环境,需要有书本,有读书人,还得读书人专心才行。古人要求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,算是一种随读随记的习惯,获得很多独特的体验。现在的读书人不多了,大多都转向了网络阅读,却被网络平台算计,被牵着鼻子走。虽然人们借助手机屏幕的亮度来读书已经非常方便了,但人们接受的信息都是互联网平台推送的信息,被困在信息茧房之内,不能自拔。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读书关系不大,读书是主动寻找信息,不会被人工智能算计,而一旦接触联网,就会被人工智能收集信息,被分析之后,获得精准推送,却不知道那些信息不一定是真的。

灯光与读书

读书人夜里用功,需要简单的照明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伟人珍惜蜡烛。倘若开会的时候,还剩下一小截蜡烛,伟人就会吹灭,说是借助一小截蜡烛夜里写一篇社论。至于开会,黑影里也能开。到了现在,很多学生家里都有护眼台灯,却并不用来读书,而是用来做题,岂不是本末倒置?路灯彻夜不熄,高楼外面的装饰灯光彻夜不熄,公共场所的灯光亮如白昼,彻夜不熄,却没有用来读书,是不是巨大的浪费?倘若古代读书人生活在现在,恐怕也早就蜕变成网瘾少年了,而灯光对于他们来说毕竟不如手机更有吸引力。或许,应该倡导全民阅读,尤其是挑灯夜读,让更多的灯光发挥作用。

灯光与读书

灯光与读书

灯光与读书

只是,事与愿违,灯光越来越多,读书人却越来越少……